@太原人 开学啦! 这些传染病要警惕
开学季到来,“神兽”们回归校园,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,学生近距离频繁接触,传染传播风险较大,面对秋季高发传染病,山西省疾控中心最近两日发出提示,家长和同学们要注意防范流行性感冒、水痘、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疾病。
应对呼吸道传染疾病,打疫苗最有效
秋季不少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,比如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型,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易感染人类,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,传染性强,容易造成传播流行。这两种流感多发于儿童、老年人、熬夜疲劳人群、有慢性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。主要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为主,也可通过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。
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可以累及支气管、细支气管、肺泡和肺间质。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,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、咳嗽、乏力等,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,咳少量黏液痰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,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,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,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,在咳嗽、打喷嚏、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。
还有流行性腮腺炎,简称“腮腺炎”,亦称“痄腮”,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,肿胀以耳垂为中心,多发生于儿童。它的主要症状为多数起病较急,有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等全身不适。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、疼痛,咀嚼时更痛。主要通过飞沫传染,少数通过用具传染。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初次感染导致的水痘,初始症状出现大约24-36小时后,皮肤上开始出现扁平小红疹,一开始出现于躯干和面部,后来发展至上下肢。在6-8小时内,斑疹隆起,在发红的皮肤上形成水疱,最后结痂。
对于以上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,省疾控中心建议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勤洗手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,避免用手触摸眼睛、鼻子和嘴巴等,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。适当锻炼,保持均衡的饮食,定期开窗通风,学校及幼托机构要利用学生课间休息、体育课、放学后等时段加强教室通风,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或与患者接触时,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病原体的传播。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做好学生健康管理,严格落实晨(午)检。如果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,如发热、咳嗽、流涕等,应及时就医,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。另外,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
勤洗勤消毒,防范诺如病毒、手足口病
通过肠道传染的疾病秋季也比较多发,比如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具有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,极易在幼托机构、学校和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疫情。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、呕吐、反胃、恶心和胃痛,其他症状包括发热、头痛和全身酸痛等。多数发病后1-3天即可康复。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,病症消失两天后,仍具有传染性,免疫期短暂,可能反复复发。其传播主要是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、水,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,接触污染的手、物品或用具,接触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引起传播。
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,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,常见手足口病感染类型为EV71型、CA16型、CA6型和CA10型四种,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。患者先出现发烧症状,同时会伴有皮疹,可以表现为手心、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(疹子周围可发红),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,疼痛明显。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和头疼等症状。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,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、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玩具等而感染。
省疾控中心专家建议,除了勤洗手和勤通风,家长还要对孩子经常接触的毛巾、水杯、玩具等经常清洗、晾晒、消毒;在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。定期清理家中和周围环境,消灭苍蝇和蟑螂等可能传播疾病的害虫;确保垃圾得到妥善处理。一旦出现腹泻、呕吐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